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知识创新实现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而需要与各科研单位、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进行全面结合,即实现基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协调合作。跨系统协同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分布式信息服务资源及服务实现面向企业及其他创新主体的集中,从而保证围绕知识创新价值链主体的需求组织信息服务,这是基本原则。围绕这一基本原则,协同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的构建还体现在认清服务用户的需求,以及需求导向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技术实现等方面。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 坚持需求导向原则。知识创新价值链的价值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新环节涉及的主体众多,这与信息服务系统原先的内向服务对象有很大的区别。因而在组织跨系统的服务时,应该首先弄清每个创新环节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进行资源、业务的组织。具体实现中,应有具体的规划方案,并且配合相应的技术实现方案和管理措施。
② 服务协同性原则。平台信息服务应具有协同性。这种协同不仅仅是信息服务系统之间的协同协作,还有信息服务系统与知识创新价值链主体间的协作,与政府、金融等其他服务系统的协同协作。信息服务人员要树立协同工作的理念,培养协同工作的能力,从而保证协同服务能够高效开展。
③ 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原则。知识创新各环节的信息需求具有复杂性、全面性和多层次性等特点,既包括科学研究所需的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研项目等信息,也需要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行业发展等市场推广信息,因此对信息资源要求按多类型、多层次的方式进行组织。就其内容而言,都应该全面、系统,打破地区、系统、部门和行业的限制,实现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共建共享,以覆盖用户信息需求的全部范围为原则。因而,在进行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建设之初,就必须客观、全面地掌握信息来源,保障信息资源的全面性,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以发挥信息资源整体的优势。
④ 技术实现的标准化原则。制订信息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标准,旨在保证信息揭示的统一性,从而方便用户集中共享来源不同的信息。标准规范的建设要有平台建设的全局观念,确定长远目标,确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以及各行业规范细则的兼容。在标准规范制订时,首先应该考虑制订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规范,并尽可能与国际标准规范接轨。信息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建设的标准化包括信息资源组织的标准化和服务的标准化两方面,信息资源组织的标准化是指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标引与描述语言的标准化、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安全保障技术的标准化,以及数据管理软件、硬件的标准化。①信息服务中的标准化又包括服务内容、信息提供形式、保证方式和业务实施方式的标准化。在注重技术实现标准化的同时,也要将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在理论上要有前瞻性、先进性,在技术发展初期就发现它、使用它,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技术的实用性,防止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
⑤ 服务机构及创新主体间的利益均衡原则。跨系统协同信息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的搭建必然涉及国家安全、公众利益、信息服务机构、资源提供者、组织者、用户以及公益性服务以外的网络信息服务商、开发商的权益。②因此,在信息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的构建过程中,要调动各信息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创新主体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也使得他们之间产生多元化的利益关系,
① 胡潜:《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② 胡昌平:《面向用户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集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以企业创新发展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中,企业与政府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科技创新中介之间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制订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确保协同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根据以上建设原则,该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
系统分布性:协同工程管理软件服务平台的资源和服务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节点上,呈分散分布状态,且各分布节点的信息子系统具有独立自治功能。
-
技术标准化:平台具有统一的、标准的通用信息交换接口,便于信息的无缝连接和实现统一的资源交换、信息访问和传递服务。
-
管理协调性:平台能够协调所有创新主体成员的创新行为,协同服务于主体创新并支持创新联盟的运作。
-
快速反应性:可迅速接收需求信息,及时做出响应并处理,快速提供查询和检索服务,提供结果。
-
动态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在满足当前需求的状态下正常运行的同时,又能动态适应新的信息需求,根据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系统的结构,具备系统柔性,在规模和性能两个方面有充分的扩展能力。